The digital Video Standard according to itu-R BT. 601/656 有關接口的協議的大概描述
上傳時間: 2015-12-21
上傳用戶:dxw2006
The 4.0 kbit/s speech codec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a Frequency Domain Interpolative (FDI) coding technique, which belongs to the class of prototype waveform Interpolation (PWI) coding techniques. The codec also has an integrated voice activity detector (VAD) and a noise reduction capability. The input signal is subjected to LPC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residual is separated into a slowly evolving waveform (SEW) and a rapidly evolving waveform (REW) components. The SEW magnitude component is quantized using a hierarchical predictive vector quantization approach. The REW magnitude is quantized using a gain and a sub-band based shape. SEW and REW phases are derived at the decoder using a phase model, based on a transmitted measure of voice periodicity. The spectral (LSP) parameters are quantiz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calar and vector quantizers. The 4.0 kbits/s coder has an algorithmic delay of 60 ms and an estimated floating point complexity of 21.5 MIPS.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coder has been evaluated using in-house MOS tests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such as background noise. channel errors, self-tandem. and DTX mode of operation, and has been shown to be statistically equivalent to itu-T (3.729 8 kbps codec across all conditions tested.
標簽: frequency-domain interpolation performance Design kbit_s speech coder based and of
上傳時間: 2018-04-08
上傳用戶:kilohorse
With more than two billion terminals in commercial operation world-wide, wire- 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have enabled a first wave of pervasive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Still, this is only the beginning as wireless technologies such as RFID are currently contemplated with a deployment potential of tens of billions of tags and a virtually unlimited application potential. A recent itu report depicts a scenario of “Internet of things” — a world in which billions of objects will report their location, identity, and history over wireless connections.
標簽: Internet Things From The RFI of
上傳時間: 2020-06-08
上傳用戶:shancjb
itu網站上下載的G.729a算法源程序,可在CCS5.5中運行
上傳時間: 2021-12-18
上傳用戶:得之我幸78
HUAWEI MH5000-31 5G模塊AT命令手冊,用于開發華為MH5000-31模塊使用。本文根據終端設備的需求,實現了國際標準(如 3GPP 和 itu-T)中的部分 AT 命 令。本文還描述了終端設備實現的私有 AT 命令接口,私有 AT 命令接口是為了更好 或更方便地實現某種功能。 本文不描述標準已經定義或 MT 已實現,但華為終端產品需求涉及不到的接口。對于 AT 命令接口的描述,僅限于接口數據包本身,以及 TE 和 MT 對接口的使用方法和 使用流程,不包括與接口不直接相關的內容。本文也僅限于描述 TE 和 MT 之間 Rm 接口范圍內的 AT 命令接口,而不描述 MT 與 IWF 之間 Um 接口范圍內的 AT 命 令接口。 AT 命令是 TE 和 MT 之間的通信命令協議。如果有新款 MT 產品需要和現有 TE 對接,而現有 TE 是按照本 AT 規范實現的,則新款 MT 必須遵守此規范才能保證 兩者成功對接。比如新款模塊和現有 PC 統一后臺對接,那么新款模塊必須遵守此規 范;反之亦然,比如新開發某 PC 后臺或 PC 工具,也要遵守此規范,才能和現有的 終端產品對接。若 TE 和 MT 不用 AT 命令通信,則不受本規范限制。
上傳時間: 2022-03-22
上傳用戶:1208020161
移動通信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面向2020年,為了應對未來爆炸式的流量增長、海量的設備連接和不斷涌現的新業務新場景,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應運而生。2015年6月itu定義的5G未來移動應用包括以下三大領域:? 增強型移動寬帶 (eMBB):人的通信是移動通信需要優先滿足的基礎需求。未來eMBB將通過更高的帶寬和更短的時延繼續提升人類的視覺體驗;? 大規模機器類通信(mMTC):針對萬物互聯的垂直行業,IoT產業發展迅速,未來將出現大量的移動通信傳感器網絡,對接入數量和能效有很高要求;? 高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針對特殊垂直行業,例如自動駕駛、遠程醫療、智能電網等需要高可靠性+低時延的業務需求。
上傳時間: 2022-06-12
上傳用戶:d1997wayne
研究了視線環境下毫米波降雨衰減和信號起伏效應,為分析多徑環境對雨衰和雨致信號起伏效應的影響提供了“比較標準”。基于粒子散射吸收理論,簡述了雨衰機理,并通過仿真分析了現有雨哀工程模型的局限性,進而提出了一種修正特征衰減模型參數的方法,基于itu-R給出的35GHz模型參數對該修正方法進行了驗證:根據隨機介質波傳播理論,研究了雨粒子散射引起的信號起伏效應。基于自主搭建的Ka波段信道哀落特性和降雨物理特征測量系統,分別在視線環境和多徑環境下,開展了關于雨哀和雨致信號起伏特性的測量實驗,根據儀器的測量原理,優化了實測雨滴譜的提取方法,并提出了基于實測雨滴譜修正weibul模型參數的方法,建立了適用于西安地區精確的南滴尺寸分布模型,進而結合等效介電常數理論修正了指數雨衰模型參數,比較了視線環境下修正模型的雨哀計算結果與實驗測量結果,以驗證所提出的模型參數修正方法的正確性和可行性。然而,將多徑環境下降雨特征代入修正模型中,其計算和實驗結果表明地形地物多徑環境會“放大”雨衰和信號起伏深度。基于電波傳播理論和等效均勻介質理論,建立了復合環境下的電波傳播模型;在該模型基礎上,推導出了地形地物多徑傳播環境影響下的降雨衰減模型和信號起伏統計特性模型:仿真和討論了在典型地形地物多徑環境下,典型降雨時間序列下的衰減和信號起伏效應,揭示了多徑環境“放大”大氣傳輸效應的機理,并與實驗結果進行了比較,驗證了該模型的有效性。本文研究方法對降雪、沙塵暴等惡劣天氣環境和地形地物多徑傳播環境綜合作用下毫米波傳播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其研究成果對5G應用場景下亳米被信道建模,以及提高5G毫米波移動通信系統性能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上傳時間: 2022-06-20
上傳用戶:
5G,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也是4G之后的延伸,目前正在研究中。目前還沒有任何電信公司或標準訂定組織(像3GPP,WiMAX論壇及itu-R)的公開規格或官方文件有提到5G。按照業內初步估計,包括5G在內的未來無線移動網絡業務能力的提升將在3個維度上同時進行:1)通過引入新的無線傳輸技術將資源利用率在4G的基礎上提高10倍以上;2)通過引入新的體系結構(如超密集小區結構等)和更加深度的智能化能力將整個系統的吞吐率提高25倍左右;3)進一步挖掘新的頻率資源(如高頻段、毫米波與可見光等),使未來無線移動通信的頻率資源擴展4倍左右.5G有以下特點:1)5G研究在推進技術變革的同時將更加注重用戶體驗,網絡平均吞吐速率、傳輸時延以及對虛擬現實、3D、交互式游戲等新興移動業務的支撐能力等將成為衡量5G系統性能的關鍵指標.2)與傳統的移動通信系統理念不同,5G系統研究將不僅僅把點到點的物理層傳輸與信道編譯碼等經典技術作為核心目標,而是從更為廣泛的多點、多用戶、多天線、多小區協作組網作為突破的重點,力求在體系構架上尋求系統性能的大幅度提高.3)室內移動通信業務已占據應用的主導地位,5G室內無線覆蓋性能及業務支撐能力將作為系統優先設計目標,從而改變傳統移動通信系統“以大范圍覆蓋為主、兼顧室內"的設計理念.4)高頻段頻譜資源將更多地應用于5G移動通信系統,但由于受到高頻段無線電波穿透能力的限制,無線與有線的融合、光載無線組網等技術將被更為普遍地應用.5)可“軟”配置的5G無線網絡將成為未來的重要研究方向,運營商可根據業務流量的動態變化實時調整網絡資源,有效地降低網絡運營的成本和能源的消耗.
上傳時間: 2022-06-21
上傳用戶:
主要內容一、物聯網概念的提出與演進二、世界主要國家/地區物聯網發展概況三、物聯網中的關鍵問題與典型案例四、物聯網相關標準發展概況五、RFID與嵌入式系統物聯網概念的提出與演進1999年,EPC global前身麻省理工Auto-ID中心提出"Internet of Things"的構想:物品上裝置的電子標簽存儲唯一的EPC碼,利用RFID技術完成標簽數據的自動采集,通過與互聯網相連的EPC IS服務器提供對應該EPC的物品信息-物品信息互聯網絡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名為《Internet of Things》的技術報告:“物聯網”是信息和通信技術(ICTs)中的新維度from anytime,any place connectivity for anyone,we will now have connectivity for anything RFID技術、傳感器技術和嵌入式智能技術是物聯網的基礎使能性技術2008年,IBM提出“智慧的地球:Smart Planet"首先,各種創新的感應科技被嵌入各種物體和設施中,令物質世界被極大程度的數據化第二,隨著網絡的高度發達,人、數據和各種事物都將以不同方式聯入網絡第三,先進的技術和超級計算機則可以對這些堆積如山的數據進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將生硬的數據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洞察,并幫助人們做出正確的行動決策
上傳時間: 2022-06-26
上傳用戶:
itu-T的H.323標準[1規定了如何在沒有QoS保證的分組網上實現多媒體通信的具體技術要求和規程,它為在IP網絡上進行聲音、視頻和數據通信建立了基礎。因為,目前IP網絡不能完全滿足會議系統所要求的多點對多點通信控制功能,需要有多點控制單元MCU處理多點視聽信號的分配、切換和管理。在Internet迅速發展和PC極為普及且性能較高的背景下,基于PC和IP網絡的桌面型視頻會議將有較好的應用前景。整個系統包括:終端、網關、網守和MCU,都是基于PC和Windows系統用VC+ +實現的。1 MCU的總體設計MCU支持同時舉行多個會議,會議的個數沒有限制,每個會議可以接入多個終端。MCU可接入終端的數量理論上只限制于Windows操作系統下可使用的SOCKET端口的數量,實際上主要的限制在于MCU接入的網絡帶寬和MCU主機的處理能力如CPU、內存等。
標簽: mcu
上傳時間: 2022-06-26
上傳用戶:wangshoupeng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