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 jack source code, verilog, written in Korean.
標簽: verilog written Korean source
上傳時間: 2017-08-01
上傳用戶:tzl1975
Peter Kovesi 編制的Harris角點檢測Matlab程序
標簽: Kovesi Harris Matlab Peter
上傳時間: 2017-08-02
上傳用戶:huyiming139
使用進化計算算法解決TSP(Travelling Sales man Problem)問題的算法實現。程序顯示了進化計算在解決NP-Hard的傳統難題上的優勢。
標簽: Travelling Problem NP-Hard Sales
上傳時間: 2014-01-22
上傳用戶:wys0120
ADSP 的BLACK 系列DSP連接標準GPS的程序源碼。
上傳時間: 2013-12-25
上傳用戶:zhliu007
AM335x 原理圖 Beaglebone,Black Rev C版,EMMC是4G的.
標簽: Beaglebone Black 335x 335 PDF AM 原理圖
上傳時間: 2018-08-18
上傳用戶:iqny2004
eMMC存儲介質目前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嵌入式系統中,AM335x的用戶也越來越多的使用EMMC作為系統的主要存儲介質。目前 AM335x的幾款官方demo板中,只有BeagleBone Black上加入了對eMMC芯片的支持,很多用戶也是參考 BeagleBone Black進行自己AM335x系統的eMMC設計。筆者最近分別通過 TI Uniflash和SD卡完成了BeagleBone Black上 eMMC芯片的燒寫驗證工作,軟件基于 AM335x Linux SDKO6總結出來供大家參考。1,使用TI UniFlash工具通過USB RNDIS堯寫1.1 TI Uniflash簡介Uniflash是TI開發的存儲器燒寫工具,可以支持 AM335x系統的NAND Flash NOR Flash,SPI Flash eMMC燒寫??梢詤⒖?wiki上的guide:btto://processors.wiki.ti.com/index.php/Sitara Uniflash Quick Start Guide,在Windows宿主機上下載并安裝 Uniflash,并按照其中 3.3節所述在Windows宿主機上安裝USB RNDIS驅動。1.2 eMMC燒寫原理本文介紹的驗證方法是使用 Uniflash工具通過USB對BeagleBone Black上的eMMC進行燒寫,原理是通過Romcode,SPL和u-boot三個階段,將一個專門用于 eMMC燒寫的Linux操作系統在BeagleBone Black板上運行起來,并自動運行腳本進行燒寫。
標簽: BeagleBone Black eMMC
上傳時間: 2022-06-26
上傳用戶:
EMI / EMC 設計(一)被動元件的隱藏特性解析 傳統上,EMC 一直被視為「黑色魔術(black magic)」。其實,EMC 是可以藉由數學公式來 理解的。不過,縱使有數學分析方法可以利用,但那些數學方程式對實際的EMC 電路設計而 言,仍然太過復雜了。幸運的是,在大多數的實務工作中,工程師并不需要完全理解那些復 雜的數學公式和存在于EMC 規范中的學理依據,只要藉由簡單的數學模型,就能夠明白要如 何達到EMC 的要求。
標簽: EMC
上傳時間: 2013-06-30
上傳用戶:ndyyliu
·【原 書 名】 High-Speed Digital Design:A Handbook of Black Magic 【原出版社】 Addison Wesley/Pearson 【作 者】[美]Howard Johnson,Martin Graham [同作者作品] [作譯者介紹] 【譯 者】 沈立[同譯者作品] 朱來文 陳宏偉 等 【叢 書
標簽: 高速數字
上傳時間: 2013-07-03
上傳用戶:GeekyGeek
A型USB插座(receptacle)的封裝 1 VBUS Red(紅色) 2 D- White(白色) 3 D+ Green(綠色) 4 GND Black(黑色) Mini B型USB插座(receptacle) 編號 定義 顏色識別 1 VBUS Red(紅色) 2 D- White(白色) 3 D+ Green(綠色) 4 ID Not connected(未連接) 5 GND Black(黑色)
上傳時間: 2013-05-25
上傳用戶:sammi
PCB 被動組件的隱藏特性解析 傳統上,EMC一直被視為「黑色魔術(black magic)」。其實,EMC是可以藉由數學公式來理解的。不過,縱使有數學分析方法可以利用,但那些數學方程式對實際的EMC電路設計而言,仍然太過復雜了。幸運的是,在大多數的實務工作中,工程師并不需要完全理解那些復雜的數學公式和存在于EMC規范中的學理依據,只要藉由簡單的數學模型,就能夠明白要如何達到EMC的要求。本文藉由簡單的數學公式和電磁理論,來說明在印刷電路板(PCB)上被動組件(passivecomponent)的隱藏行為和特性,這些都是工程師想讓所設計的電子產品通過EMC標準時,事先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導線和PCB走線導線(wire)、走線(trace)、固定架……等看似不起眼的組件,卻經常成為射頻能量的最佳發射器(亦即,EMI的來源)。每一種組件都具有電感,這包含硅芯片的焊線(bond wire)、以及電阻、電容、電感的接腳。每根導線或走線都包含有隱藏的寄生電容和電感。這些寄生性組件會影響導線的阻抗大小,而且對頻率很敏感。依據LC 的值(決定自共振頻率)和PCB走線的長度,在某組件和PCB走線之間,可以產生自共振(self-resonance),因此,形成一根有效率的輻射天線。在低頻時,導線大致上只具有電阻的特性。但在高頻時,導線就具有電感的特性。因為變成高頻后,會造成阻抗大小的變化,進而改變導線或PCB 走線與接地之間的EMC 設計,這時必需使用接地面(ground plane)和接地網格(ground grid)。導線和PCB 走線的最主要差別只在于,導線是圓形的,走線是長方形的。導線或走線的阻抗包含電阻R和感抗XL = 2πfL,在高頻時,此阻抗定義為Z = R + j XL j2πfL,沒有容抗Xc = 1/2πfC存在。頻率高于100 kHz以上時,感抗大于電阻,此時導線或走線不再是低電阻的連接線,而是電感。一般而言,在音頻以上工作的導線或走線應該視為電感,不能再看成電阻,而且可以是射頻天線。
上傳時間: 2013-10-09
上傳用戶:時代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