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Verilog語言從系統的角度編寫8051軟核,是學習Verilog語言的重要的資料。
上傳時間: 2022-01-20
上傳用戶:
人工智能時代到來,先進控制技術是基礎。本書是滑模變結構控制MATLAB仿真(第3版)的上冊,即“基本理論與設計方法”部分。本書系統論述了滑模變結構控制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應用技術,并全部給出了MATLAB仿真分析。本書特色如下: (1) 滑模變結構控制算法重點置于學科交叉部分的前沿研究。介紹一些有潛力的新思想、新方法的同時,也兼顧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深入剖析。 (2)針對每種滑模控制算法,均給出了完整的MATLAB仿真程序,同時也給出了程序的說明和仿真結果,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3) 從應用領域角度出發,突出理論聯系實際,面向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具有很強的工程性和實用性。書中有大量應用實例及其結果分析,為讀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4) 書中介紹的各種滑模變結構控制算法非常完整,程序設計結構設計簡單明了,便于自學和二次開發。
上傳時間: 2022-02-02
上傳用戶:ttalli
用三點法實現機器人三維位置測量的研究摘 要 :提 出 了一 種 微 小 爬 壁 機 器 人 三 維 位 置 測 量 的新 方 法 。筆 者 通 過 深 入 分 析 研 究各 種 位 置 測 控 方 法 與 系 統 ,提 出采 用單 目視 覺方 法 中的 聚 焦法 ,以 CCD作 為 傳 感 器 ,用 三 點 法 實現 對 機 器 人 的 三 維 位 置 測 量 。 驗 證性 實驗 結果表 明 ,本研 究提 出的測 量原 理和 系統是 正 確 可行 的 。 關鍵詞 :機 器人 ;位置 測量 ;CCD傳 感 器 ;單 目視 覺 ;攝 像 機 標 定 中 圖分 類 號 :TP242.6 文 獻 標 識 碼 :B Abstract:A new 3D position measurementmethod Ofa wall—climbing micro robothas been researched.Researc— hing on the various position measuring and controlling method,theauthorhasputforwardanewprojecttomeas— ure the 3D position of the robot,in which the focusing method with singlecamera and CCD sensorhasbeen used to getthe position information.The elementary experiment has verified the principle and the system. Key words:robot;position detection;CCD sensor;single camera vision;camera caiibration 位置測量技 術是智 能機 器人 的關鍵 技術 ,是各 種 機器人控 制系統 中極 為重 要 的環節 ,也 是 國內外研 究 的熱點所 在。 按 照測試 系統 與被 測機 器 人 的關 系 ,可 以將位 置 測量技術 分為接觸 式和非接觸式 兩大類 。接觸 式測量 系統 由于在測 量過程 中或多或少地 對機器人施 加 了載 荷 ,因而僅適用于靜 態 位置測 量 。而動 態 位 置測量 系 統 主要分 5類 :①激光跟蹤 系統 ;@ CCD交 互測量 收 稿 日期 :2001—07—03 基 金項 目:國家 863高科技 研 究 資助 項 目(9804-06);教 育 部 高 等 學校 骨干教 師 資助 計 3t,j項 目 作者 簡 介 :張 智海 (1973一 ),男 ,工 學碩 士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為 智 能 機 器人 測 控 技 術 。 系統 ;③ 超聲波 測量 系統 ;④ PSD(positionsensitivede— vice)位 置 測 量 系統 ;⑤ 帶 有 接 近覺 傳 感 器 的 測量 系 統 。位置測量 還可 以從另一個分類 角度劃分為主動式 測量和被動 式測 量 。主動式測 量主要可 以分為結 構光方法和激光 自動聚焦法兩類 。被 動式測量 主要 可 以分為雙 目視 覺 、三 目視覺 、單 目視覺 等方法 。 對 比以上各種方法 的 優缺 點 ,針對 筆者 研制 的微 小爬壁機器人 的空 間三 維位 置 測量 的要 求 ,測量 系統 必須滿足尺 寸小 、分 辨率 高 、穩定 性 和可 靠性 好 、時 間 響應快等特 點 ,提 出了采用 單 目視覺方法 中的聚焦法 , 選用 CCD作 為傳感器 ,用 三點法實現對機器人 的三維 位置測量 ,并用 Matlab和 V
標簽: 機器人
上傳時間: 2022-02-12
上傳用戶:
面向 5G 的新型多載波傳輸技術比較 摘 要: 介紹了幾種面向 5G 的新型多載波傳輸技術: 濾波器組多載波( FBMC,Filter Bank Multicarri- er) 、通用濾波多載波( UFMC,Universal Filtered Multicarrier) 和廣義頻分復用( GFDM,Generalized Fre- 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的基本原理,并從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 5G) 支持的應用場景和技術需求的 角度對三種多載波傳輸技術的優缺點進行比較。研究表明三種多載波傳輸技術的帶外泄露較低,FBMC 系統 不使用 CP( CP,Cyclic Prefix) ,因此具有很高的時頻效率,但 FBMC 系統幀的長度比較長,不適合短 包類業務; UFMC 對一組連續的子載波濾波,可以支持較短的幀結構,但 UFMC 不使用 CP,復雜度較高; GFDM 基于獨立的塊調制,具有靈活的幀結構,魯棒性好,復雜度比前兩者 低,便于實際應用。 關鍵詞: 多載波; 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 濾波器組多載波; 通用濾波多載波; 廣義頻分復用
標簽: 5G
上傳時間: 2022-02-25
上傳用戶:kingwide
在選用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浮空氣球平臺等相對地面靜止的平臺對某一區域進行長時間定點凝視高分辨遙感成像時,傳統的微波凝視成像,由于橫向分辨率受限于天線孔徑,分辨率不高,SAR和ISAR能夠獲得橫向上的高分辨但是二者橫向分辨率的獲得依賴于雷達與目標的相對運動,限制了其在上述場合的應用。因此探索一種能夠實現凝視條件下的高分辨成像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研究了一種全新的微波凝視成像方法—基于時空隨機輻射場的微波凝視成像方法,進行了高分辨成像的初步探索,在理論上基于時空隨機輻射場的微波凝視成像方法獲得的空間分辨率可以突破天線孔徑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分辨率首先論文研究了基于時空隨機輻射場的微波凝視成像新方法的基本原理提出時空兩維隨機分布的輻射場是實現高分辨微波凝視成像的前提:分析了在時空隨機輻射場作用下,目標信息提取與解耦的方法:將接收到的散射回波和與之相對應的時空隨機輻射場進行強度關聯處理其次論文詳細討論了基于時空隨機輻射場的微波凝視成像的成像過程,建立了從信號產生,輻射,散射,接收到關聯處理的成像模型。深入分析了成像過程中信號的相關變化:從兩個過程步建立了時空隨機輻射場與輻射源的關系的模型:(1)推導了輻射源與時空隨機分布口面場的關系,(2)建立了口面場經空間傳播后的時空隨機輻射場的數學模型:推導了隨機輻射場下的散射場表達式:提出了微波強度關聯為基于時空隨機輻射場下的目標信息提取以及解的方法最后論文研究了基于時空隨機輻射場的微波凝視成像中隨機輻射源的特性。詳細討論了輻射源分別輻射理想的隨機信號,帶限隨機信號下時空隨機特性:分析了輻射源的空間構型(輻射源的個數和輻射源的口徑)對輻射場時空隨機性的影響:從整個成像的角度,推導了隨機輻射源的參數對基于時空隨機輻射場的微波凝視成像的影響。
標簽: 輻射場
上傳時間: 2022-03-14
上傳用戶:
中興通訊_電子元器件正確選擇與使用 講課用.pdf1. 概述 1.1 控制電子元器件選擇與使用的重要性 一個系統由多個組件、部件組成,而每一個部件、組件均由元器件組成,因此,元器 件是一個系統的基礎。如果將一個系統比作金字塔的話,那么元器件則是這個金字塔的塔 基。從可靠性角度出發,如果沒有可靠的元器件,則沒有可靠的系統。元器件的可靠性通 常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是元器件本身所固有的由設計和生產過程中所確定的質量、 可靠性特性,即固有可靠性;另一方面是元器件在使用過程中實際所展現出來的可靠性特 性,稱之為使用可靠性。 當前,國內外電子設備所用元器件的使用可靠性問題比較突出,我公司也不例外,從 失效分析數據可以看出,80%左右損壞的元器件是由于使用不當造成的。從 80 年代國外資 料看由于元器件使用不當,造成設備或系統故障占總故障數的一半以上。由于公司目前采 用的元器件有一定數量的國產元器件(另外為進口元件),國產元器件在質量和可靠性方 面有一定差距,進口元器件也沒有非常明確的可靠性要求。因此,為了達到國外電子設備 的整機可靠性水平,我們公司必須下大力抓元器件的使用可靠性。元器件的使用可靠性工 作是一項涉及方面非常廣的工作,它始終貫穿于元器件的選取、采購到生產的全過程。本 企標 《電子元器件的正確選擇與使用》,從元器件的可靠性工作的主要環節,元器件的選 擇與正確使用入手,詳細闡述了不同種類元器件的正確選擇與正確使用應注意的事項。
上傳時間: 2022-03-20
上傳用戶:
為了能夠實現兩個非接觸式傳感器配合信號處理電路以及顯示電路來檢測獲得鋼珠的運動參數功能,設計了以STC12C5A60S2單片機為控制中心,選用兩個電感式的環形接近開關以檢測鋼珠在管道中的運行情況,運用光耦轉換電路以及傳感器電路處理接近開關的輸出信號并傳送給單片機,運用運動學知識及數據采集處理檢測出數據;單片機通過串口把數據信息傳送給顯示模塊LCD12864分屏顯示屏,顯示放入管道鋼珠個數、鋼珠運動方向、管道傾斜角度,以及管道擺動周期個數等信息。
標簽: stc12c5a60s2 單片機
上傳時間: 2022-03-27
上傳用戶:
◆無線充電是電子產品“無尾化”進程的一部分。搖脫線纜的來縛是消夤電子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無線互聯網時代的自然害求。包抬3G4G等在內的無線通信技術主要麟決了數據文互的無線化,而能量傳輸的無線化作為“無尾化”發展趨勢的重要組織部分,必須通過無線充電技術來完或。在盤據傳輸無線化進入高湖的今天能量傳的無線化將得到更多的重視。而“無尾化”趨勢的最終發展方向則是無線數據傳輸和無線能量傳的融合◆無踐充電技術在消費電子領域大有可為,消費電子市場下游體量巨大,智能手機平板電腦,PC以及近期越演越烈的可穿鵡風湖為無線充電產品提供了足夠的發展空間。在智能予機和乎板電腦增長呈現疲態的后智能化時代,無線充電技術是各大廠商無法避開的產品創新。而從消費者角度講。無線充電技術在無線互聯網和智能終端大爆發的背景下能夠帶來用戶體驗的大幅提高。◆。無線充電產業啟動的外部環境在2014年得到很大改善,根搭 isuppli的預計到2015年全球無線充電行業產值將達到240億美元,但是其在2013年的滲遺逵度卻遠低于業界預期,主要是成本過高。標準不統一和充電效率不理想這三大固素制了產業啟動。而在2014年,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多模方案的成熱,這些限制概頸將逐一被突破,無線充電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將得到很大改善,這就使得產業啟動成為可能巨頭紛紛加入,無線充電產業有望在2014年迎來揚點。不管是在技術實力上,還是場號召力上,行業巨頭的態度直接決定了無線充電產業何時啟動以及以何種方式唇動,而在2014年的CEs上,包括me,高通、悔通等在內的行業巨頭,一改此前出聲不出力的做法,開始實質性的加大了對無線充電技術的投入力度,各種相關產品和方袋紛紛亮相。行業巨頭們的強勢加入將形成巨大的帶動效應,推動無線充電產業在2014年實現實質性啟動
標簽: 無線充電
上傳時間: 2022-03-30
上傳用戶:
近年頻繁出現的霧霾天氣,加深了人們對肺癌的關注,迫切需要一種能對肺癌高危人群進行早期篩查和檢測的儀器。卟啉類化合物能與氣體中的某些分子發生明顯的顯色反應,該方法能有效地檢測出肺癌呼出氣體中的標志物。軟件系統是各類儀器功能實現的前提。針對肺癌檢測,本文基于ARMI設計開發了一套嵌入式肺癌呼吸氣體檢測軟件系統。結合軟件工程開發的相關技術思想,通過需求分析,在嵌入式Lnux平臺下對軟件系統進行開發設計,最終軟件系統能通過串口正常控制LED燈、氣泵、電磁閥等硬件設備,還能通過圖像采集設備實現視頻監控和圖像采集功能,并合理協調下位機微控制系統各部件的運作時間,最終實現了肺癌檢測系統的軟硬件一體化,實現了肺癌氣體檢測系統從進氣到檢測到結果處理全套控制功能。文章最后對軟件系統進行了相應測試。文章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①結合下位機微控制系統的氣路設計,從用戶角度采用統一建模語言與用例圖對嵌入式系統軟件的設計進行需求分析與模型建設②搭建嵌入式 Linux系統環境并對其構架進行剖析,完成系統開發核心的接口驅動程序—視頻傳輸驅動程序和串口驅動程序進行設計。③以α t-Creator作為開發平臺,對系統中氣體富集模塊,氣體檢測模塊,圖像處現模塊,氣體吹掃模塊進行了開發設計,并對各模塊的控制流程與核心技術進行了詳細描述①在6410目標板上搭建Linu系統環境,并移植交叉編譯后的肺癌檢測系統控制軟件。針對第二章中提出的開發需求對系統軟件設置相應的測試用例,完成系統軟件測試得出測試結果。
上傳時間: 2022-03-31
上傳用戶:XuVshu
本書定位為高等院校信息類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其特色是:不是單純地講授雷達原理或雷達基本理論,而是根據現代雷達系統的特點,站在雷達系統及其同目標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信號獲取與信息處理的角度,闡述雷達系統及其信息處理中的相關問題。在內容編排上,本書強調雷達信號基本理論、雷達系統同目標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先進雷達系統中的信息獲取與信息處理技術。為此,本書按照4個模塊編寫。第1章和第2章介紹雷達基本概念、發展歷史和趨勢及預備知識;第3、4、5章闡述雷達系統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論,包括雷達發射與接收、雷達方程與目標檢測、雷達波形與處理;第6章和第7章著重分析雷達系統同目標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包括雷達目標、大氣傳播和背景散射等;第8、9、10章討論先進雷達系統及其處理技術,包括雷達測量與跟蹤、脈沖多普勒和動目標指示雷達及高分辨率雷達成像。本次修訂重點增加了波形分集等前沿技術、雷達目標高分辨率圖像理解、環境雜波模型等方面的論述。本書既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本科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相關課程的教材,又可作為從事雷達系統、微波遙感、電磁散射、信號與信息處理等相關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及雷達部隊官兵的參考書。
上傳時間: 2022-04-07
上傳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