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網絡安全白皮書2013-cn網絡安全一直是我們的客戶非常關注的一件事情,也是政府和供應商非常關注的事情。這也是華為關注 的一個焦點,保障網絡安全是我們公司的核心戰略之一。 我們認為,只有通過供應商、客戶和政策與法律制定者之間的全球合作,我們才能在應對全球網絡安全 挑戰方面取得顯著成績。我們還認為,我們必須共享知識和理解,知道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從而 減少人們將技術用于從未預料之處的風險。 如果真存在一個針對網絡安全挑戰的簡單答案或者解決方案,那它應該早已經被發現并且采用了。然 而,全球持續地就標準、法律、法規和規范進行爭論的事實,恰恰說明我們還處于早期,我們必須共享 有效的方法,讓他人可以適用并改進。 本白皮書為我們行業的整體知識盡一份微薄之力,幫助人們理解像華為這樣的供應商正在考慮的與網絡 安全相關的一些政策、流程和變革,希望對你們有用。我們歡迎大家反饋意見,并希望大家能夠提出建 設性意見:你們認為我們以及整個行業需要做什么其 他事情,以改進我們設計、構建和部署更加安全的 技術的方法。 特別地,我想以華為董事會副主席以及全球網絡安全委員會主席的身份澄清一下我們公司的立場。 我們可以確定:除了提高我們端到端網絡安全能力的建議之外,我們從來沒有收到來自任何政府及 其機構的指示或要求,去改變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政策、流程、硬件、軟件或雇傭實踐或其 他任何事情;我們從來沒有被要求向任何政府及其機構提供我們技術的訪問權限或任何公民或組織 的任何數據或信息。 我們確定,我們公司將會堅定不移地堅持我們的承諾,繼續與所有利益相關方合作,提高我們在設 計、開發和部署安全的技術方面的能力和效果。 我們堅信,如果技術的使用所帶來的創新得以最大化,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提高經濟水平,世界將會 更加美好。華為將會繼續在運營中和我們做的所有事情上堅持開放透明的方針和負責任的立場。
上傳時間: 2022-02-28
上傳用戶:
光學相干層析(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成像方法具有高分辨率,非接觸,無損傷等優點,應用前景十分廣闊。但其實用性受到成像速度和穩定性的限制,而成像速度和穩定性主要是受到掃描方式的限制,采用頻域快掃描延遲線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本裸題研究日的是為基于頻域快掃描延遲線的不同用途的光學相干層析成像系統中的信號探測電路設計提供理論依據和設計范例,為光學相干層析成像產業化提供參考依據。本文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研制基于顎域快掃描延遲線參考臂的實用型OCT系統,在理論分析基礎上給出實際OCT系統中信號探測電路主要參數計算依據。(2)通過設計用于高散射介質成像的光源中心波長為1310nm的OCT系統信號探測電路,給出高分辨率,高信噪比OCT系統信號探測電路設計。(3)通過設計用于高吸收介質成像的光源中心波長為820mm的快速OCT系統信號探測電路,給出高成像速度OCT系統信號探測電路設計(4)對OCT系統進行測試,對不同樣品成像,驗證設計的信號探測電路能夠工作。本文中由理論分析得到采用頻域快掃描延遲線的OCT系統信號主要參數的計算公式為探測電路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兩套OCT系統信號探測電路設計及實現不僅為OCT珠寶(珍珠)檢測和眼科檢測的實際應用提供可行性,同時還對不同用途、不回性能側重點的OCT系統信號探測電路設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關鍵詞光學相干層析:快掃描延遲線:光電探測:電路設計
上傳時間: 2022-03-14
上傳用戶:shjgzh
華為電容基礎和深入認識+電容10說1)旁路 旁路電容是為本地器件提供能量的儲能器件,它能使穩壓器的輸出均勻化, 降低負載需求。 就像小型可充電電池一樣,旁路電容能夠被充電,并向器件進 行放電。 為盡量減少阻抗,旁路電容要盡量靠近負載器件的供電電源管腳和地 管腳。 這能夠很好地防止輸入值過大而導致的地電位抬高和噪聲。地彈是地連 接處在通過大電流毛刺時的電壓降。 2)去藕 去藕,又稱解藕。 從電路來說, 總是可以區分為驅動的源和被驅動的負載。 如果負載電容比較大, 驅動電路要把電容充電、放電, 才能完成信號的跳變, 在上升沿比較陡峭的時候, 電流比較大, 這樣驅動的電流就會吸收很大的電源 電流,由于電路中的電感,電阻(特別是芯片管腳上的電感,會產生反彈),這 種電流相對于正常情況來說實際上就是一種噪聲,會影響前級的正常工作,這就 是所謂的“耦合”。 去藕電容就是起到一個“電池”的作用,滿足驅動電路電流的變化,避免相 互間的耦合干擾。 將旁路電容和去藕電容結合起來將更容易理解。旁路電容實際也是去藕合 的,只是旁路電容一般是指高頻旁路,也就是給高頻的開關噪聲提高一條低阻抗 泄防途徑。高頻旁路電容一般比較小,根據諧振頻率一般取 0.1μF、0.01μF 等;
上傳時間: 2022-03-20
上傳用戶:
本書中文版包括“2006-07-01”“2010-04-01”“2012-05-01”“2014-01-01 ”若干個版本,本次上傳為2006版7月第一次印刷。內容簡介《雷達系統導論》(第三版)共分11章,主要內容包括雷達基本原理和方程,現代雷達技術體制,動目標指示和多普勒雷達技術,跟蹤雷達技術,噪聲中信號檢測技術,雷達信號的信息提取技術,雷達雜波特性、雷達波傳播特點等,并詳細介紹了雷達天線、雷達發射機和雷達接收機等分系統技術。本書系統覆蓋了現代雷達的理論與技術,內容系統、完整。每章后都附有大量習題及參考文獻,便于讀者進一步學習和研究。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電子工程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參考教材,也可作為相關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參考用書。作者簡介Skolnik博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IEEE會士。擔任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雷達分部負責人已有30余年,第一個在雷達技術與應用方面獲得IEEE Dennis J.Picard獎章;同時是IEEE Harry鉆石獎,Johns Hopkins大學著名男畢業生獎,以及美國海軍著名文官服務獎的獲得者。目 錄第1章 雷達簡介1.1 基本雷達1.2 雷達方程的簡單形式1.3 雷達框圖1.4 雷達頻率1.5 雷達的應用1.6 雷達的起源參考文獻習題第2章 雷達方程2.1 引言2.2 噪聲中信號的檢測2.3 接收機噪聲和信-噪比2.4 概率密度函數2.5 檢測和虛警概率2.6 雷達脈沖的積累2.7 目標雷達橫截面積2.8 雷達橫截面積的起伏2.9 發射機功率2.10 脈沖重復頻率2.11 天線參數2.12 系統損耗2.13 其他有關雷達方程的考慮參考文獻習題第3章 MTI雷達和脈沖多普勒雷達3.1 引言3.2 延遲線對消器3.3 參差脈沖重復頻率3.4 多普勒濾波器組3.5 數字MTI處理3.6 運動目標檢測器3.7 MTI性能的限制3.8 運動平臺的MTI(AMTI)3.9 脈沖多普勒雷達3.10 其他的多普勒雷達參考文獻習題第4章 跟蹤雷達4.1 用雷達跟蹤4.2 單脈沖跟蹤4.3 圓錐掃描和順序波束轉換4.4 跟蹤精度的限制4.5 低角跟蹤4.6 距離跟蹤4.7 其他有關跟蹤雷達的專題4.8 跟蹤雷達的比較4.9 監視雷達自動跟蹤參考文獻習題第5章 噪聲中的信號檢測...參考文獻習題第6章 雷達信號的信息...
標簽: 雷達
上傳時間: 2022-03-21
上傳用戶:ttalli
內容簡介 全書由“幾何光學”、“像差理論”和“光學設計”這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部分所構成。*部分是“幾何光學”,包括高斯光學的基本內容以及光束限制與光能計算、光線的光路計算等;第二部分是“像差理論”,該部分系統地講述了像差概念和現象、常用校正手段、初級像差理論、波像差的基本概念及其與幾何像差、波面檢測的關系;第三部分是“光學設計”,包括經典光學系統原理、特殊(現代)光學系統的原理與設計特點、特殊面形在光學系統中的應用、像質評價和光學系統優化設計、光學系統工程圖紙畫法等內容,有利于學生把握光學系統設計的全過程,并了解現代光學新動態,拓寬知識面。目 錄第一部分 幾何光學 第1章 幾何光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1 發光點、光線和光束 1.2 光線傳播的基本定律、全反射 1.3 費馬原理 1.4 物、像的基本概念和完善成像條件 1.5 幾何光學基本定律回顧:歸納和演繹 第2章 球面和球面系統 2.1 概念與符號規則 2.2 單個折射球面成像 2.3 反射球面 2.4 共軸球面系統 ...第二部分 像差理論 第7章 幾何像差 7.1 球差 7.2 單個折射球面的球差特征 7.3 軸外像差概述 7.4 正弦條件與等暈條件 7.5 彗差 7.6 像散和像面彎曲 7.7 畸變 7.8 位置色差 7.9 倍率色差 7.10 應用舉例 ... 第三部分 光學設計 第12章 典型光學系統 12.1 眼睛 12.2 放大鏡 12.3 顯微鏡與照明系統 12.4 望遠鏡系統 12.5 攝影光學系統 12.6 放映系統 .....
標簽: 幾何光學
上傳時間: 2022-04-13
上傳用戶:canderile
項目名稱: 城市人視角下的大型居住區生活圈綠色空間現狀及提升策略研究二、項目立項依據(一)項目研究意義(限300字)1、以“城市人”作為綠色空間品質研究的理論指導,以提高居民對綠色空間的滿意度為目標導向直接對標居民需求,為綠色空間的優化提出直觀高效的策略,同時為國內各大居住區的區域品質提升提供新思路“城市人”是由加拿大學者梁鶴年提出的“以人為本”的人居環境學的關鍵思想,其深刻內涵是“一個理性選擇聚居去追求空間接觸機會的人”。以人為本的規劃應通過優化人居的接觸機會去提升“城市人”與其所選人居的匹配程度。在“城市人”理論框架的指導下,提取綠色空間作為“典型人居空間”的代表,提取“典型城市人”作為綠色空間的需求主體,從需求主體出發,對綠色空間的可達性、復愈性、(韌性還要嗎,不要的話這里該刪掉了)進行分析,研究當前典型城市人的生活需求是否與典型人居環境是否相匹配,有利于提出符合“典型城市人”空間接觸需求的綠色空間優化提升策略,為國內大型居住區綠色空間優化提供新的思路參考。2、回天地區作為亞洲最大的居住區 ,以龍澤園街道為示范,優化提升其綠色空間,對北京乃至國內各大社區的綠色空間優化提升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回天地區是北京20多年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形成的典型超大型居住區以該典型住區為研究范例提出的優化措施可以有效映射到其他各大居住區中,在大型居住區的規劃設計中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回天地區因整體規模大、居住人口多而帶來的大城市病日益凸顯。優化提升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促進城市有機更新,對緩解大城市病有著重要意義。3、回應“回天計劃”,與“回天計劃”的規劃方案互補,為回天地區區域內綠色空間格局提供更加細致全面的優化方案《深入推進回龍觀天通苑地區提升發展計劃(2021~2025年)》中明確提出構建首都北中軸延長線生態發展軸、打造公園化城市街區、改造連通現有公園綠地資源、打造生態綠楔組團、推進綠地與居民社區聯通等多種宏觀綠色空間優化提升策略,為回天地區區域內整體綠色空間格局提供了規劃方案。本項目則以龍澤園街道內各級生活圈綠色空間為研究對象,相較于“回天計劃”從更微觀的角度著眼于居民對綠色空間滿意度的提升,實現區域內綠色空間的優化。同時與“回天計劃”的宏觀規劃相呼應,為“回天地區”綠色空間優化提供更精確的優化方案,為“回天計劃”2025年綠色生態生活空間的基本建立出謀劃策。(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動態,并附主要參考文獻(限1000字)1.“城市人”理論 “城市人”理論是加拿大學者梁鶴年提出的解釋空間關系的一套理論。他提出“以人為本”的國土空間規劃是通過空間的使用、布局和分配去滿足人在生產、生活、生態活動中在空間接觸上的物性(追求安全、方便、舒適、美觀)、群性(以聚居去提升空間接觸機會的質和量)、理性(自我保存和與人共存的平衡)。并且提到規劃聚焦于“城市人”與人居的匹配,匹配的成敗是看人居能否滿足“城市人”的追求,而“城市人”的追求是基于他對不同接觸機會的愛或憎。[1] 對于“城市人”,梁鶴年指出以人為本的“人”就是“城市人”,是以年齡、性別、生命階段定義。并且“城市人”是空間接觸機會的追求者和提供者。 對于“接觸機會”,梁鶴年指出“居”是空間接觸機會的載體,以人口規模、人口結構和人居密度定義。這些變量決定它承載的空間接觸機會的質和量。因此,“居”是不同的“人”追求和供給空間接觸機會的空間體現、交易之所。人聚的越多、越密,空間接觸機會(包括正面與負面)越大(相對追求用的氣力)。不同的“人”尋找不同的空間接觸,不同的“居”承載不同的空間接觸機會。[2] “以人為本”的規劃如何實施?梁鶴年提出,規劃肯定會引發出不同利益之間的矛盾,以人為本的規劃就是在處理這些矛盾時,以尊重和滿足人的本性為原則:在物性上要聚焦于個人的安全、方便、舒適、美觀的滿意度;在群性上聚焦于集體的滿意度;在理性上聚焦于整體的滿意度。[2]2. 國內外生活圈研究現狀 “生活圈”的概念起源于日本,二戰后的日本城鄉地區差異隨經濟發展逐步擴大,為縮小這一差距,日本政府逐步開展生活圈建設,在促進地區均衡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3]。中國很早就開始了對“生活圈”概念的討論,但是直到近幾年才展開較為完整系統的研究與規劃。生活圈的構建目標是根據居民實際生活所涉及的區域,打造安全、友好、舒適的社區生活平臺和便捷可達、復合共享的生活模式[4]。 通過對中國知網數據庫中包含“生活圈”的相關核心期刊的梳理,可以總結出學界對于生活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科學劃定某一街道或城市的社區生活圈[5-7]以及如何提出生活圈的營建策略[8]。由此看來,中國學者在生活圈研究領域主要集中于對一般類型社區的生活圈規劃與構建方法的思考以及策略的探討,而相對忽略了對于已建成的大型居住社區面臨的生活圈更新與發展的難題。[9]3. 國內外城市綠色空間研究現狀 在《風景園林》2021-02期的專欄討論中,林廣思教授將當前國際上城市綠色空間的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歸納為:1)研究城市綠色空間景觀格局和熱環境、聲環境、光環境,并為優化城市規劃與設計出謀劃策;2)研究城市綠色空間對于緩解公眾精神壓力,增強心理健康的作用;3)研究城市綠色空間的生態系統服務;4)研究城市綠色空間的公平性和包容性;5)研究城市綠色空間的可持續發展。4. 國內對社區生活圈綠色空間研究現狀 通過對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核心期刊的檢索,以“社區生活圈”及“綠色空間”作為檢索關鍵詞,得到多篇論文在生活圈視角下對綠色空間可達性、綠色空間促進老齡健康、綠色空間對生活圈構建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10-18],可見目前國內對于社區生活圈內綠色空間的研究與上述國際熱點相接軌,對以社區生活圈為單位的綠色空間優化提升有著多樣化的視角,但目前各項研究趨于對綠色空間單一功能的研究與優化,而缺乏對綠色空間多種功能共同作用的重視。并且對居民的綠色空間使用滿意度缺乏系統性的分析,從使用者的視角對綠色空間的優化還有待研究。因此對于社區生活圈綠色空間的優化,在以人為本的“城市人”視角下,以居民滿意度為研究導向,進行綠色空間的現狀研究與優化具有深入的探討意義。5. “回天計劃”實施現狀經過《優化提升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三年生動實踐,截至2020年,回龍觀、天通苑地區公共服務能力和品質明顯提升,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顯著增強,人居環境大幅改善,成為大型居住區治理示范。[19] 為了更好地滿足回天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著眼于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繼“三年計劃”后又制定了《深入推進回龍觀天通苑地區提升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旨在到2025年,回天地區城市治理和優化提升取得顯著成果,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顯著提升,服務品質更加貼近群眾需求,城市組織運行更加高效,與周邊區域協同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多方參與共建美好家園意識不斷增強,初步建成與首都城市發展相匹配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20]
標簽: 創新
上傳時間: 2022-06-08
上傳用戶:canderile
《HeadFirstJava》是一本完整地面向對象(object-oriented,OO)程序設計和Java的學習指導用書,根據學習理論所設計,你可以從程序語言的基礎開始,到線程、網絡與分布式程序等項目。重要的是,你可以學會如何像一個面向對象開發者一樣去思考,而且不只是讀死書。 在這里,你可以會玩游戲、拼圖、解謎題以及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與Java交互。 在這些活動中,你還會寫出一堆真正的Java程序,如一個船艦炮戰游戲和一個網絡聊天程序等等。 “HeadFirst系列”圖文并茂學習方式能讓你快速地在腦海中掌握住知識,敞開心胸準備好學習這些關鍵性的主題: ★Java程序語言 ★面向對象程序開發 ★Swing圖形化接口 ★使用JavaAPI函數庫 ★編寫、測試與布署應用程序 ★處理異常;多線程 ★網絡程序設計 ★集合與泛型
標簽: java
上傳時間: 2022-06-12
上傳用戶:
微弱信號檢測的目的是從噪聲中提取有用信號,或用一些新技術和新方法來提高檢測系統輸出信號的信噪比。本文簡要分析了常用的微弱信號檢測理論,對小波變換的微弱信號檢測原理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然后提出了微弱信號檢測系統的軟硬件設計,在闡述了系統的整體設計的基礎上,對電路所選芯片的結構和性能進行了簡單的介紹,選用了具有14位分辨率的4路并行A/D轉換器AD7865作為模數轉換器,且選用Xilinx公司的Spartan-3系列FPGA邏輯器件作為控制器,控制整個系統的各功能模塊。同時,利用FPGA設計了先入先出存儲器,充分利用系統資源,降低了外圍電路的復雜度,為電路調試及制板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且提升了系統的采集速度和集成度。系統的軟件設計采用Verilog HDL語言編程,在Xilinx ISE軟件開發平臺上完成編譯和綜合,并選用ModelSim SE 6.0完成了波形仿真。關鍵詞:微弱信號檢測;信號調理:FPGA:AD7865;Verilog HDL信息時代需要獲取許多有用的信息,多數科學研究及工程應用技術所需的信息都是通過檢測的方法來獲取的。若被檢測的信號非常微弱,就很容易被噪聲湮沒,那么很難有效的從噪聲中檢測出有用信號。微弱信號在絕對意義上是指信號本身非常微弱,而在相對意義上是指信號相對于強背景噪聲而言的非常微弱,也就是指信噪比極低。人們進行長期的研究工作來檢測被噪聲所覆蓋的微弱信號,分析噪聲產生的原因以及規律,且研究被測信號的特點、相關性以及噪聲統計特性,從而研究出從背景噪聲中檢測有用信號的方法。1微弱信號檢測(Weak Signal Detection)技術2.3.41主要是提高信號的信噪比,從噪聲中檢測出有用的微弱信號。對于這些微弱的被測量(如:微振動、微流量、微壓力、微溫差、弱光、弱磁、小位移、小電容等),大多數都是利用相應的傳感器將微弱信號轉換為微弱電流或者低電壓,再經過放大器將其幅度放大到預期被測量的大小。
標簽: 微弱信號檢測
上傳時間: 2022-06-18
上傳用戶:canderile
【摘要】首先,文中指出一般對于“微弱信號”的理解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以及微弱信號檢測技術的應用,提到了微弱信號檢測技術的首要任務是提高信噪比。文章介紹了一些傳統微弱量的檢測方法,詳細介紹了基于Duffing振子的混沌弱信號檢測方法。利用統計信號檢測的理論對混沌檢測系統的虛警概率、檢測概率和檢測信噪比進行分析,進而利用上述特性研究了混沌弱信號幅度的估計方法;本文還講述了Lyapunov指數的統計特性與弱信號檢測和估計之間的關系。【關鍵字】微弱信號 非線性 Duffing振子 信號檢測與估計1.1引言這些天在網上搜集了一些關于用非線性系統進行微弱信號檢測的一些資料,讀了幾遍之后也若有所思。最初看的是基于非線性系統的微弱通信信號檢測關鍵技術研究的項目計劃申報書,老實說,讀第一遍時很多都是云里霧里,由于每天讀幾頁斷斷續續加上以前本科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的內容導致第一遍讀下來在腦海中并沒有形成整體的輪廓,但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讓我又讀了第二遍,接著看了混沌振子檢測引論,這才對非線性系統進行微弱信號的檢測有了初步的認識。
標簽: 微弱信號檢測
上傳時間: 2022-06-19
上傳用戶:xsr1983
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模數轉換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作為模擬與數字接口電路的關鍵模塊,對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滿足這些要求,模數轉換器正朝著低功耗、高分辨率和高速度方向快速發展。在磁盤驅動器讀取通道、測試設備、纖維光接收器前端和日期通信鏈路等高性能系統中,高速模數轉換器是最重要的結構單元。因此,對模數轉換器的性能,尤其是速度的要求與日俱增,甚至是決定系統性能的關鍵因素。在分析各種結構的高速模數轉換器的基礎上,本文設計了一個分辨率為6位,采樣時鐘為1GS/s的超高速模數轉換器。本設計采用的是最適合應用于超高速A/D轉換器的全并行結構,整個結構是由分壓電阻階梯,電壓比較器,數字編碼電路三部分組成。在電路設計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改進:采用了無采樣/保持電路的全并行結構;在預放大電路中,使用交叉耦合對晶體管作為負載來降低輸入電容和增加放大電路的帶寬,從而提高比較器的比較速度和信噪比;在比較器的輸出端采用時鐘控制的自偏置差分放大器作為輸出緩沖級,使得比較輸出結果能快速轉換為數字電平,以此來提高ADC的轉換速度;在編碼電路上,先將比較器輸出的溫度計碼轉換成格雷碼,再把格雷碼轉換成二進制碼,這樣進一步提高ADC的轉換速度和減少誤碼率。
上傳時間: 2022-06-22
上傳用戶:kingwide